孙家栋事迹简单介绍5篇
孙家栋事迹简单介绍篇1
作为最年轻的“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从事空间技术研究50余年,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从中国第一颗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到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第一颗探月卫星……这位中国航天的“大总师”带领着中国航天人书写和见证了我国航天历史上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本期节目通过戏剧演绎的方式,讲述了孙家栋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见证和参与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非凡篇章。此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北斗二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杨慧、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将共同讲述孙家栋的航天人生。
几千年来,我们对头顶的那轮明月,从未停止想象与神往。2004年,中国正式启动月球探测工程,孙家栋担任首任总设计师。当时,他与栾恩杰、欧阳自远被人们称为探月铁三角。回忆起10多年前,嫦娥一号成功进入月球轨道,开始绕月飞行的时刻,欧阳自远难掩激动:“我和孙家栋拥抱着,被这件事情振奋得我只会说‘绕起来了’四个字,中国终于实现了,而且一次就达到自己的目标。”杨慧与孙家栋共事多年,节目现场,她也用更多鲜活细节,勾勒出孙家栋日常的工作状态。
除此之外,节目组还将走进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为观众展示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珍贵物品——《东方红》乐曲的录音胶带复制件、嫦娥五号返回器带回的月球土壤样本,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孙家栋亲历过的那些峥嵘岁月。
把“共和国勋章”献给老伴
年过九旬坚持推老伴在公园散步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是孙家栋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美地诠释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螺丝钉精神。而生活中的孙家栋又是什么样的?本期节目邀请到孙家栋外孙女王丹妮,分享孙家栋晚年的感人瞬间。
在王丹妮的印象中,姥爷孙家栋和蔼可亲,和姥姥魏素萍在一起的时候,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2019年家庭合影时,孙家栋还特地把“共和国勋章”挂到老伴的胸前,“应该是姥爷觉得他的荣誉,背后都有姥姥的付出,姥姥一直都挺被我姥爷宠爱的”。
值得期待的是,王丹妮还带来了一段亲自拍摄的视频。画面中,孙家栋小心翼翼地推着坐在轮椅上的老伴,在公园里散步。“姥姥会指挥姥爷说往这边走、往那边走,然后姥爷就会乖乖地推着她往前,可能这就是他们俩享受自己二人世界的时光了”,王丹妮说。
如今,孙家栋虽已93岁高龄,仍心系祖国航天未来,北京市八一学校小卫星团队的同学们就曾得到他的指导。节目最后,这群新一代航天爱好者也在视频连线中,向大家展示最新研究成果,表达立志逐梦苍穹的决心。
孙家栋事迹简单介绍篇2
与我国许多爱国科学家一样,孙家栋的兴趣爱好,以及每一次改变专业与研究方向,都是围绕祖国的需要而进行的。他常常说道:“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1929年,孙家栋生于中国辽宁省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在中、小学里,他的各科成绩都十分优秀。1942年,他考入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那时的最大愿望是成为一名土木建筑系的学生,将来可以去修大桥,实业救国,但中途却因日本侵略中国而“失学”。
几年后,孙家栋考入国民政府的锦州大学。由于时局动荡,当时在锦州上学的青年学子们有不少人跟随国民党溃败的军队撤向关内、天津以及北平。但是孙家栋却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了中国,于是决定逆向而行,先转道沈阳,后马不停蹄地赶到当时已经解放的哈尔滨,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班专修俄文。
1950年的元宵节,因等待晚餐自己爱吃的红烧肉,在饭桌上听到了校领导宣布的新中国空军的招人启事。不满21岁的孙家栋当即填报了从军申请,当晚他便登上了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四航空学校的列车去报到。1950年1月,孙家栋正式成为一名身着蓝军装、头戴制式帽的军人,他当时可能没想到,贪馋也会贪出个锦绣前程。
1951年9月,孙家栋因成绩优异,入选中国第一批留苏空军学员,和另外29名军人被派往苏联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并以全优的成绩获得了学校的最高奖——一枚纯金质的斯大林头像奖章。
1958 年,孙家栋学成回国,这位学了七年航空理论的高才生,却因为国家需要被安排去搞导弹研究,虽然当时想不通,但一打听同时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从事导弹研究的同事,有学力学的、数学的、化学的、纺织的、文史的,就是没有学导弹理论的。自己所学的航空理论,还算与导弹专业离得最近。
于是,祖国需要,我就去做吧,孙家栋没有更多的想法,与同事们一头扎进了导弹研制的相关工作中,并且这一做就做了9年。1967年,中国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担任院长。钱学森亲自点将,让孙家栋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
这一年孙家栋37岁。已是五院导弹总体设计部副主任的他,再次放弃自己熟悉的知识,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那时候想法也很简单,叫去就去吧”,他再次选择了服从祖国需要。而且,从此为我国的发射卫星这项崇高事业一干就是50年。
孙家栋事迹简单介绍篇3
作为一名为祖国航天事业发展卓越奉献的功勋人物,在单元剧的短篇创作上带给主创人员不少挑战,剧本创作时间长达一年,前后易稿十余次。杨文军表示:“其实一开始心里不是特别有底,写科学家比较难写,因为优秀的科学家身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沉默寡言,不太爱多说自己,你怎么能挖掘出他的一些非同寻常的一些精神特质,是特别不容易的。”该剧不仅展现出了在当时生活条件中科研工作的不易,也从时间、技术等方面贯穿出实现中国“航天梦”的任务艰巨,在荧屏传递出以孙家栋为代表的“航天人”勇于接受挑战、敢于承担责任、为国家甘于奉献的奉献精神。
剧本构建时,为了能让孙家栋的荧屏呈现更加有血有肉,感情更真实接地气,特地强化了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开始一幕中,少年时的孙家栋脱下棉衣在屋顶上勾糖吃;看待导弹和人造卫星,孙家栋也会把它们比作高高在上的糖;在日常工作中也爱喝浓度特别高的糖水。在困难和波折面前,孙家栋对糖的执着恰恰彰显着他为实现梦想勇攀高峰的血肉情怀。
孙家栋事迹简单介绍篇4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是孙家栋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美地诠释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螺丝钉精神。而生活中的孙家栋又是什么样的?本期节目邀请到孙家栋外孙女王丹妮,分享孙家栋晚年的感人瞬间。
在王丹妮的印象中,姥爷孙家栋和蔼可亲,和姥姥魏素萍在一起的时候,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2019年家庭合影时,孙家栋还特地把“共和国勋章”挂到老伴的胸前,“应该是姥爷觉得他的荣誉,背后都有姥姥的付出,姥姥一直都挺被我姥爷宠爱的”。
值得期待的是,王丹妮还带来了一段亲自拍摄的视频。画面中,孙家栋小心翼翼地推着坐在轮椅上的老伴,在公园里散步。“姥姥会指挥姥爷说往这边走、往那边走,然后姥爷就会乖乖地推着她往前,可能这就是他们俩享受自己二人世界的时光了”,王丹妮说。
如今,孙家栋虽已93岁高龄,仍心系祖国航天未来,北京市八一学校小卫星团队的同学们就曾得到他的指导。节目最后,这群新一代航天爱好者也在视频连线中,向大家展示最新研究成果,表达立志逐梦苍穹的决心。
孙家栋事迹简单介绍篇5
1929年4月8日,孙家栋出生于辽宁复县。1942年,考入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中途因二战“失学”。1948年9月,他通过资格审查,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班专修俄文。195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毕业于苏联茹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设计专业。历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火箭总体设计部研究室主任、七机部五院院长、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主任等职。现任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国家航天局特别顾问、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10年1月11日,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孙家栋荣膺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当天上午10点,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
孙家栋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为我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创建和发展我国人造卫星总体技术、卫星航天工程管理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
孙家栋是我国月球探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提出了2020年前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三个阶段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国月球探测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路线图。他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确定了工程目标和工程总体方案,对工程各大系统的技术途径作出重要决策。
孙家栋现任北斗卫星导航工程、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继续活跃在我国航天技术的前沿领域。他为人正直,顾全大局,善于综合,敢于决策。他十分重视人才培养,通过航天工程实践,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航天科技人才。他的业绩受到我国航天界广大科技人员的敬佩和赞誉。
王建蒙先生创作了《奔月--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和《星系我心--著名航天工程技术专家孙家栋》(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王建蒙是一名曾经在航天发射场担任下达卫星发射口令的发射指挥员,是一位从事航天发射及航天技术30年的航天专家,从字里行间可看出他对孙家栋的敬佩和对中国航天的热爱。
推荐访问:事迹 简单 介绍 孙家栋的事迹介绍 孙家栋事迹材料 孙家栋先进事迹ppt 孙家栋人物介绍以及人物事迹 孙家栋的生平事迹 孙家栋的主要事迹简介 孙家栋的简要事迹 孙家栋的简介和事迹 孙家栋的主要事迹 孙家栋的事迹概括